查看原文
其他

3星|《知识的边界》:知识存在于网络中,分歧永远存在

左其盛 左其盛 2022-09-30


旁征博引型作品,书后的注释占了全书30%的篇幅。主题是不断膨胀的知识以及伴随而来的更多的混乱与分歧。作者基本的观点是:知识是存在于网络中、组织中的,分歧是永远存在的。


总体评价3星。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号后面是kindle电子版中的页码:


1:知识现在具有了网络的属性,这网络,存在于商业、政府、媒体、博物馆、图书馆,以及人们沟通时的想法中。#155


2:当知识变得网络化之后,房间里最聪明的那个,已经不是站在屋子前头给我们上课的那个,也不是房间里所有人的群体智慧。房间里最聪明的人,是房间本身:是容纳了其中所有的人与思想,并把他们与外界相连的这个网。#159


3:我们是怎么去理解这个远远超出我们大脑处理能力的世界的呢?最基本的策略就是过滤、筛选,要不就是将复杂的事情降低到较为可以掌控的层面。#249


4:真正的限制并非我们个人大脑的容量,而来自我们一直用来超越我们大脑局限的媒介。纸质工具允许我们将想法写下,但纸既昂贵又占地方。但即使在处理能力强大百万倍的电脑出现之后——你的家庭电脑估计已经比IBM650的内存高30万倍了——知识仍然很难从纸上转移出来,也很难依靠一台桌面机器去获取。#273


5:而且,担心会被皮面装订的书籍之海淹死的,并非只有法国人。1680年,德国哲学家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Gottfried Leibniz)写到,他担忧“一直在增加的多得可怕的书籍”终有一天会令我们再也无法找到任何东西。#354


6:正如信息超载已经变成了我们这个社会的一个事实,同样地,另一个事实就是:分歧永远存在。#447


7:面对太多的信息而人类无法全部知道的事实,我们的战略一直是建立一个知识的停止点(stopping points)系统。这是很有效的方法,很适用于我们用于保存和交流知识的纸质媒介。#586


8:在1816年,英国下议院讨论成立一个委员会,目的是调查童工,要求参加工作的儿童最小的年龄是9岁,并且限制每工作日的工作时长最高为12.5小时。这遭到了工厂主的强烈反对。他们希望6岁及以上的儿童就可以参加工作,而且每日工作时长可延至16个小时。支持和反对该法案的辩论都是基于原则和概括,而非事实。#674


9:在马尔萨斯作品的刺激下,以及希望英国社会面对工人和穷人悲惨现实的改革者的推动下,基于事实的知识出现了。#753


10:这是解放数据的第二个讽刺之处:可利用信息数量的大幅增加反而让我们比以往更容易犯错。我们可以随手获得如此多的事实,以至于失去了得出结论的能力,因为总是有其他事实支持其他的说法。#980


11:我们正在见证牛顿第二定律(Newton’s Second Law)的事实版本:在网络上,每个事实都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On the Net, every fact has an equal and opposite reaction)。#1019


12:在网络世界中,知识不存在于书籍之中,也不存在于头脑之中,而是存在于网络本身。#1114


13:1714年,英国议会悬赏20000英镑给首位能够想出方法在海洋上定位经度的人。26约翰·哈里森(John Harrison)最终在1773年赢得了这笔奖金,获奖时他已经79岁,在这个项目上花费了一生的时间。#1335


14:当一家大型食品公司想知道该如何延长其土豆泥的贮存日期时,他们找到了Your Encore,一群退休的宝洁公司员工组成的联盟。#1376


15:最佳的问题解决者都是相似的;因此,一群最佳的问题解决者的表现并不比他们中任何一人单独行动时的表现更好。一群随机组合、但是聪明的问题解决者,似乎要更多样化一些。而这种多样性使得他们在集体行动时表现更佳。#1699


16:有些群组严格分流,只将同自己意见一致的人囊括进来,这样的群组被称为“回声室”(echo chamber)。如果人们生活在网络中的这种回声室里,那么无论回声室之外存有多少的差异、分歧以及观点,都是无关紧要的。#1874


17:研究已经表明,当人们只与他们所认可的人交谈时,他们不仅会更加确信他们自己的观点,而且他们会趋向于选择这些观点中更为极端的观点。#1893


18:正如十字螺丝刀普及之后,一字螺丝刀太滑的缺点才变得明显,印刷书籍的很多缺点,也是在一个完全不同的介质出现之后才变得明显起来。#2245


19:当我们赞美实体书拿在手里的触觉快感时,我们也不要忘了,实体书不知所终也是常有的事情;除了特别有条理的人,否则你拥有的书越多,就越难以找到之中的任何一本。#2259


20:长形式的作家们,费尽心思将读者们从A地领到他们自己的目的地Z。凡是和读者们走到Z地无关的,作家们根本不考虑。#2309


21:尽管我们很多人认为客观性只是一种“渴望”——这个观点在记者之中也很常见——但是我们仍然会对《华盛顿邮报》和《波士顿环球报》报道的差异之巨大感到惊讶。我也不例外。#2503


22:1963年,马约诊所(Mayo Clinic)的伯纳德·K.福舍尔(Bernard K. Forscher)在著名期刊《科学》(Science)上发表了一封信,如今它已十分有名。他在信中抱怨科学家们制造出了太多的事实。#2713


23:如果不是菲律宾和澳大利亚的天文爱好者们观察木星时看到了两秒闪光并通知了专业人士,我们可能就不会知道,这闪光是一颗小彗星或者小行星撞向木星引起的。非专业人士们能够成功是因为有专业人士们再去证实他们的发现。#2875


24:所以,一群计算机科学家和生物学家联合开发了FoldIt,一款在线的多人游戏。玩家们在游戏里通过竞争或者合作,最终正确地折叠出蛋白质的结构。玩家们需要的唯一专业技能就是人类大脑特有的空间感。#2930


25:科学期刊很少刊发得到否定结果的研究。但是,《科学公共图书馆》(Public Library of Science,以下简称PloS)的编辑彼得·宾菲尔德(Peter Binfield)说,“如果你要开始一项研究,那么知道其他人曾经尝试过什么,哪些失败了,是非常有用的。”#3035


26:一个基本的答案是,网络重启了科学,揭示出旧的方法已经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四分五裂。一言以蔽之:科学曾经是一种出版的类型,而现在则在变成一个网络。#3331


27:然而,看起来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现在谎言不仅找到了更广的受众,其地位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牢固。#3419


28:如果你是一个通过浏览器上网的西方人,那么你很可能至少经历了下面的这些观点:※丰富性:……※链接:……※无需许可(permission-free):……※公共性:……※未决性:在网络上的时间越多,得到的证据越多,我们对任何问题达成一致将永远不可能。#3737


29:我们所以将知识创造为一个停止点的系统,既是因为纸张的特质使其成为可能,也是因为这种策略非常高效。#3821


30:解决信息超载的方法是创造更多的信息:元数据。当你在文件夹上贴上标签,你就是在利用元数据,这样就能找到文件夹里的文件。#3984


31:新的知识是否会让我们更加接近真理?我认为总体上会,但我们会继续为此争论。不过有一件事似乎是很清楚的,那就是:网络化的知识,会让我们更加接近关于知识的真理。#4197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